故宫北以景山为靠山,南以天安门、端门为先导。四面环有宫墙,每边各设宫门一座,四角各设角楼,墙外建有护城河。故宫的规划格局体现以中为尊的原则,核心建筑分布于中路。中路南部以前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北部以后三宫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形成“前朝后寝”的布局形态。东路的文华殿、奉先殿、东六宫,与西路的武英殿、慈宁宫、西六宫则以中轴线东西对称。
故宫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磅礴。中路建筑群以午门为开端,是故宫正门。午门以北的太和门是外朝的大门,太和殿是北京中轴线上规制最高的建筑。中路内廷区域由后三宫和御花园构成,整体尺度小于外朝,建筑形制也略低。其中乾清门是内廷的正宫门,乾清宫形制最高。故宫中路建筑序列以神武门作为结束。东、西两路区域的建筑群布局整体相似,也可分为外朝与内廷两个区。其中,外朝东路以文华殿建筑群为核心,与外朝西路的武英殿建筑群一文一武呈对称布局。
故宫是明清宫城,曾是皇家生活起居、处理政务的场所。故宫外朝区域建设严格遵照礼仪制度,表达出强烈、清晰的等级秩序,而内廷区域则在表现等级秩序的同时,也反映了皇帝起居中的生活、娱乐、休闲等方面的诉求,与前朝肃穆的礼仪空间形成互补。今天,这里已成为集展示、游览、研究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和研究院。
故宫初步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城中轴线位置基本延续元大都宫城轴线位置,遵循了自魏晋时期开始的宫城与都城中轴线重合的规划传统。故宫在明清经历了多次局部重建与增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顺治(1644—1661年)至康熙年间营建活动甚为频繁,不断完善建筑群以中轴对称的格局和礼仪仪式空间。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故宫成立。1924年清皇室搬出故宫。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