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起闭

北京中轴线上的城门建筑,在明清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城市管理功能。

宫城与皇城是皇家生活空间。宫城的出入管理由神武门和午门掌控,也就是今天故宫的北门与南门。

内城和外城是百姓居住的空间。正阳门和永定门作为内城和外城的正南门,在明清时期和其他城门一起行使城市管理与军事防御等职能。两门均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建筑形制较其他内、外城城门更高(面阔与进深间数更多,建筑体量更大)展现了居中的重要性。

皇都积胜图

正阳门箭楼城门紧闭,说明平日里正门不为平民所使用,乃为天子御用之门,只有在祭祀仪式时才会对皇帝打开。

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

乾隆南巡图

在皇帝出城时,正阳门的箭楼城门会被打开,容仪仗队伍通过。并且,队伍周边会被“清街”,原有街道上的摊铺会被要求清理,商贩与行人会被图中蓝色的围挡隔离在仪仗队伍之外。

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

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局部

在皇帝的仪仗队伍通过时,正阳门箭楼的大门便会打开,商铺均被收起。

出处:故宫博物院

康熙南巡图第一卷

永定门是康熙皇帝南巡时通过的城门,出了永定门便是出了京城的范围。

出处:故宫博物院

钟鼓报时

钟鼓楼为明清时期的城市报时设施,与城门一同担负着城市管理功能。钟鼓楼以敲击的形式控制着城门与胡同栅栏的起闭,通过区分昼夜时辰、统一全城时间,有效地实现了对于城市的管理工作。

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历史变迁

元、明、清三代,北京老城的城廓结构和道路格局经历了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元明清北京城廓格局

图像说明:元、明、清三代,北京老城的城廓结构和道路格局经历了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出处:腾讯转绘,参考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35

元代

元代的北京城称为元大都,城市由三重城廓环环相套,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皇城、外城。宫城被皇城包围,皇城又被外城包围,以加强防御。

元大都的城市道路规划整齐方正,纵横交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盛赞其“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城内共划分为五十坊,坊各有门,用于管理居民的日常起居。

北京地铁线中与历史城市格局相关的地铁站名

图像说明:元明清到近现代时期的城市格局发展均能够在今天的北京城中找到痕迹,地铁站名就是其中最容易被发现的。
出处:腾讯转绘,参考北京地铁官方网站·地铁线路图 www.bjsubway.com

元大都
明清北京皇城
明清北京内城
明清北京外城
民国北京

元土城遗址公园现状

元土城遗址公园位于海淀区,是元大都北墙的西段与西墙的北段。

明清

明清时期,北京城形成了内外四重城廓,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形成今天北京老城标志性的“凸”字型格局。最初,明永乐时期仅建有北部的内城,沿用元大都的东、西外城城墙,但南移了南、北城墙的位置,城市整体在规划格局上沿用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城门依旧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由于皇城设4个城门,内城设9个城门,因而北京也有“四九城”的俗称。

明清北京城内有着严格的宵禁制度。偌大的城市想要正常运行,离不开有效的城市管理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措施,就是以钟鼓报时为标志,通过启闭城门管理人的流动。

清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

清代的北京皇城范围以及皇城与宫城的规划格局
出处: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16年(1752年)北京地图

图像说明:唐土名胜图中展现的清代背景城市格局情况
出处:腾讯转绘,参考冈田玉山, 唐土名胜图会[M],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5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