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规划

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位于北京老城的核心区域,涉及首都功能核心区(即东、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的管理范围。北京中轴线所处城市环境的现有规划体系由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不同层级的规划文件共同构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约每十年更新,以往历版 北京城市均强调需保护并延续“传统城市中轴线”(即北京中轴线)格局,加强对北京皇城与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最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规划强调“传统中轴线”对于塑造北京古都历史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传统中轴线及其延长线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应以文化功能为主,要求强化传统中轴线的空间秩序,以传统中轴线统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划强调应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以钟鼓楼、景山等重要节点地区的综合整治,保护与提升北京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色。同时,规划强调加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对二环以内的古都风貌区实行严格的建筑高度、体量和风貌管理,“严格控制区域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第五立面等各项要素”,逐步开展风貌不协调建筑整治;建立以中心城区 为重点的高度管控体系,明确不同区域内高度控制要求,制定相应管理办法;通过建筑高度与体量控制,“维护故宫、钟鼓楼、永定门城楼等重要建筑(群)周边传统空间轮廓的完整”,“保护老城平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展示城市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系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主要位于北京市东、西城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管理范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东、西城区内不同街区各方面具体要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所处历史环境的保护和管控提出了全面要求。

规划延续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中轴线功能与作用的定位,提出应强化中轴线对于核心区空间秩序的统领地位。规划要求加强北京老城空间格局的保护,指出应通过“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等多种手段,“完整勾勒清晰可辨的四重城廓,强化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规划还明确了核心区内需重点予以保护的11类对象,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涉及的保护称号均位列其中。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及地下文物埋藏区规划图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风貌及建筑高度管控示意图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

北京市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20世纪初针对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制定的专项保护规划,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具体要求,至今仍具有规划效力。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包括:市域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可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个级别)、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旧城(现北京老城)整体格局、历史河湖水系、城市中轴线(即北京中轴线)、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旧城棋盘式道路网和街巷胡同格局、城市景观线(即景观视廊)、城市街道对景、古树名木、传统地名、传统文化与商业传承等多项内容。规划提出了北京老城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建筑形态与色彩继承与发扬、城市改造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规划要求重点研究、保护与规划钟鼓楼、景山-前门、永定门三个节点的城市环境,指出应重点保障钟鼓楼在该区域拥有的标志性建筑地位,景山-前门节点则应使得空间“层次丰富、秩序严谨、起伏有致”,永定门节点通过重建永定门城楼实现传统中轴线的完整性。规划还强调,要严格控制钟鼓楼周边地区、永定门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