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音乐季丨吕舟:北京中轴线是一篇中华文明宏大而瑰丽的故事
日期:2023-11-13

 

在老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
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鼓楼胖,钟楼瘦。
——刘心武

 

 

车水马龙间,一座古楼忽然闯进视野,好似格格不入,但又显得互补而和谐。北京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现代建筑与旧巷古楼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和谐地共存着,胡同里开起的饮品商店,古楼旁亮灯的地铁站……它们跨越历史长河在此地相遇,昭示着这必然发生的融合趋势。然而,古建筑却从未在百年的城市更迭中掉队,他们缄默不语,守护着北京城最初的秘密,将历史一点一滴刻在身上,直至墙体斑驳,瓦漆褪色。

金黄的树叶随风起舞,落满一地。仰头凝视,这座700年前已然屹立的历史古建就在眼前。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尾声”,钟鼓楼承载着人们对于时间最初的记忆,尽管钟鼓楼已多年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但每逢年节,仍能听到它浑厚有力的钟鼓声,那沉甸甸的时间被凝结成缭绕的余音,回荡在北京城中。

10月29日,由北京中轴线基金会与腾讯公司共同设立的“中腾基金”、英大信托“文润东城”慈善信托项目共同资助的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建筑历史讲堂——中轴线的意义”讲座专场,于钟楼顺利举行。这幅历史画卷随着吕舟教授的讲述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中轴线的故事也将从这里讲起。


「北京中轴线,天下秩序」

 

 

北京中轴线从1267年到今天,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每个时代都在北京中轴线上留下了属于它们的痕迹。元代忽必烈在营建大都的时候,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城市形制的规矩,奠定了北京中轴线后续发展的基础。明朝在规划城市形态的时候,延续了元代的制度,而且做了进一步的强化,把太庙和社稷坛都集中到了中轴线上,在城市规划上形成了一种端庄均衡、秩序井然的对称形态。

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了构建城市的秩序,更处处暗含着礼仪制度,它遵从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礼治思想,为天下定了规矩。在秩序构建的过程中,有非常多重要的传统礼仪观念在北京中轴线上得以体现,什么桥给谁走,哪个门为谁开,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在这里被规定。中轴线作为这七个多世纪的文明演化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这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传统。


「秩序的起点」


 

“古人认为,天地应该一致,天上的秩序规则要折射到地面城市的形态上。”吕舟教授提到,咸阳故城布局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与天象一一对应,每年十月,天象恰与咸阳城的布局完全吻合。

古人对天象非常关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清时间和方位。在元代,钟鼓楼就是北京城的中心,承担授时的使命,但它不仅仅是敲钟敲鼓的报时场所,还有更加神圣的意义。每当傍晚钟声一响,就意味着城门关闭,交通中断,除非有要事,轻易不能外出。钟鼓楼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和播报者,在时空上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管理体系。

 

 

吕舟教授接着讲述了北京建城的方式顺序,并强调道:“北京的建城方式是十分特殊的,跟其他城市完全不一样。”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先建皇宫,北京首先定下了城市的中心点,建立了中心台,其次确定方位,开始建造皇宫、街道,将北京城完整地规划好后,再划分地方售卖给官员百姓。如今的北京城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最初构建的格局,而当初定下的城市中心点,就在钟鼓楼附近。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重要性不言而喻。


「夫物庞则识纷,非有器齐一之」

 

 

熙熙攘攘的人群、昂贵器物的交易、酒馆和商店、茶馆和露天表演……一幅幅图画、照片在眼前闪过,吕舟教授向我们展示了非常多张形式不一、角度各异的历史画面,它们无一不展现出过去京城的繁华景象。

“但从另一方面看来,繁华也就代表着混乱。”吕舟教授话锋一转。繁华、人多,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因此,拥有一个能够给人们立下规矩,让人们整齐划一的工具就十分重要。这一个重任又交付到了钟鼓楼的身上——它的建筑高大,聚集了人们的视觉感知,鼓响钟鸣又进一步以声音传递时间的讯息,规定人们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情。


「礼乐交融,扬我仁风」

 

 

皇帝出行时,会伴随钟鼓齐鸣,祭祀、耕地等所有大型活动都会配备乐队,可以说,声音、音乐是古代皇家的礼仪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整个中轴线上分布了五坛八庙作为皇家祭祀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国家系统。在每年的冬至日,皇上都会到中轴线的最南端——天坛,举行祭天的仪式,表达对上苍的敬意和希望,并将每年的情况向天汇报。从祭天仪式开始时的演奏曲到祭天结束为庆贺祭典圆满完成而演奏的乐曲,全部演奏完毕需要数小时,声音在礼仪活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与音乐一样,钟声也不仅仅是在传播时间,更是一种传播文明的过程。钟鼓楼二楼相望,被置于臣民所处的公共空间,仿佛是皇权从大殿向公共领域的远程投射,同时它也是紫禁城的后护,守卫着紫禁城。每当钟声响起,那层层波澜的鼓乐之声便与宫城内、街巷里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古建中共鸣,构成了一个城市中的声音环境。它是北京城文化的缩影,用声音将文化的力量传送千年。


「钟鼓乐曲激荡,文明乐章回响」

 

 

讲座的最后,有观众提问道:“北京中轴线比起其他城市的中轴线的重要之处在于哪里?”吕舟教授分别从城市建成方式和民族多元一体两个方面进行了回答。“北京的建城方式完全不同,它是有创新性的。另外,它又是忽必烈遵循《周礼·考工记》干成的,忽必烈作为一个蒙古族,建城依据《周礼》,国号依据《周易》,这是一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正是在这不断求同存异,寻求共识的发展过程形成的。

 

“北京中轴线是一幅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壮美画卷,是一篇中华文明宏大而瑰丽的故事。

钟鼓楼表达的文明精神使其在北京中轴线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钟鼓楼丰富的内涵,使它们成为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亿万斯年,扬我仁风"的深沉、悠长的钟鼓之声和今天音乐季美妙乐曲的交融激荡,正是文明庚续宏大乐章的回响。”

 

 

吕舟教授的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人围在教授身旁,向他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久久不愿散去。观众中有上小学的小朋友,也有头发花白了的老人,他们都认真倾听,偶尔悄声交流,执笔记录。遗产教育的开展对年轻一代来说十分必要,让孩子们从小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在未来塑造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我们相信,这一次置身于钟楼中的历史讲座让文化的符号再次开始流动,北京中轴线已然焕发出新的光彩。

讲座的背后是“发现中轴”的钟楼特展,地面清灰色的砖石承接住轴线落下的剪影,随着吕舟教授的讲解,它被拉长、上色,变得立体而生动,这一条跳跃在平面图纸上的红线已被注入生命,北京中轴终将延续为世界中轴。

 


                          
来源:古建音乐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