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主题边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成功举办
日期:2023-09-21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办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成功主办了“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主题边会,通过中国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实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Lazare Elondou Assomo),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出席边会并致辞。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数字遗产专委会秘书长奥娜·薇利希斯、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阿布扎比文化旅游部保护处主任阿梅尔·查碧、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等国内外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新探索,探讨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方面的创新实践受到了与会嘉宾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

 

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表示,数字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遗产保护,包括数字文献、遥感、在线平台和预警系统的开发。从虚拟参观到遗产名录、考古遗址的三维模型,遗产数字化正在蓬勃发展,这种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创新保护方法,从数字维度上共建和共同弘扬遗产的价值。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还对中国遗产数字化实践,如三维数字扫描虚拟修复、游客量实时监测(如天坛等地)表示了赞赏。中国现已有57处各具特色的世界遗产,在遗产保护领域,中国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利用数字技术保护遗产的优秀实践可以分享。



 

当今世界,数字科技和文化遗产融合趋势不断加深,中国以建立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为引领,在文物数字化保护、业务管理数字化、公众服务数字化、展览展示数字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2001年7月,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故宫数字博物馆网站开通,短短20年过后,2022年全年其官网访问量达5417万次,总阅读量14亿次。近三年,故宫博物院线上展览总观看量近1.9亿人次。数字敦煌、数字长城、数字中轴等生动的中国数字化实践,为各国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在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跨区域、线型、巨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中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长城、大运河国家级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数据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能力。



 

作为此次边会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在全面实施老城整体保护的同时,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尝试。通过“数字打更人”项目,鼓励公众随手拍照参与文化遗产监测;通过与腾讯合作推出“探元平台”,先后上线北京中轴线、首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甲骨文等,累计入驻50余家文化遗产单位、超千份文化遗产数字资源。

 

在边会现场,北京文化遗产摄影展和国际青少年绘画展以及数字北京文化体验活动同步举办,吸引各国嘉宾参观、互动。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杨进,驻沙特阿拉伯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伊斯兰合作组织代表陈伟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古榕,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及印度、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黎巴嫩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边会。